——泰日学校《孩子教育的N个怎么办(行为习惯篇)》
相信在生活中,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种情况:孩子一不顺心就发脾气、摔东西;不给他买他想要的玩具就满地打滚儿;好声好语和他商量问题,一言不合就开始大喊大叫;和他对峙,比自己还大声,和他讲道理,他又听不进去,不管他吧,自己又很生气……面对上述问题,作为孩子的领路人,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正确处理孩子“发脾气”这一问题行为?
可能的原因分析:
孩子可能通过发脾气来吸引大人的注意,特别是当他们感觉被忽略时;孩子也可能会用发脾气作为手段,来达到自己的目的,比如获得玩具或零食;孩子也会从周围人,包括家长或兄弟姐妹的行为中学到发脾气;过分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。
可以尝试以下方法:
1.和孩子进行充分的共情
站在孩子的角度,才能帮助孩子去改善自己。当孩子在发脾气时,我们要用同理心回应,比如:“这样真的很不好受,对吗?如果是我,也会有这样的感觉……”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。我们应该避免立即提出解决方案,而是先认可他们的情绪。
2.鼓励孩子去表达自己
在孩子表达不同情绪的时候,我们要鼓励他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用行为来释放情绪。比如“你想谈谈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这么难过吗?我在这里听你说。”给孩子一个开口的机会,让他们感到被倾听,有时候仅仅是有人愿意听就足以缓解。但如果孩子不愿意开口,也可以说:“我知道现在你不想说话,没关系,我在这陪着你,等你准备好了再告诉我。”给孩子空间,让他们知道在自己没准备好之前,不是非得立刻表达或解决问题。
3.引导孩子去解决自己的脾气
当孩子发脾气时,我们可以给孩子分享正确价值的引导。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情绪波动的时候,这是正常的。同时,教他们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,如“生气的时候,深呼吸可能会有所帮助,我们试试看好嘛?”提供陪伴和引导,帮助他们自我安抚。
不宜有的行为:
1.无条件地妥协
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——发脾气是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。慢慢地,孩子就会习惯用不良情绪去面对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或者事,可能会成长为难以控制情绪的大人。
2.一声更比一声高
和妥协不一样,有一部分家长会通过发火、调大音量、愤怒来压制孩子。这种方式并不能起到正面作用。我们其实也在发泄自己的情绪,孩子会模仿,将来也用这种方式对待其他人。
3.过度教育
还有种情况,各种道理讲一大堆,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,比如“妈妈跟你说过,不可以这个样子,你要......”殊不知这个时候主导孩子的是意识的情绪,而非理性的认识,一味地说教只会让孩子的情绪加重。
撰稿:陶琼
审核:金琳
制作:杜源
上海市奉贤区泰日学校 版权所有
地址: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泰日社区泰青路142号 电话:021-57581476 邮编:201405
技术支持:奉贤教育信息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