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2024学年泰日学校理科综合教研组活动之四
2025年4月11日,我校理科综合教研组围绕“细研双新觅良方,勤耕课堂求实效”的主题,开展了组内教研活动。付荣英老师以“细菌——无成形细胞核的生物”为课题,带着学生走进微观世界,在探索细菌奥秘的过程中落实新课标理念,打造高效课堂。
情境导入激兴趣,探秘细菌显真容
课堂以“无处不在微生物”的视频切入,既然细菌无处不在,为什么我们用肉眼看不到?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?自然引入细菌的学习。
随着问题链的展开,学生们通过阅读史料、观看动画,了解细菌发现的科学史。当看到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的手绘图时,不少学生惊叹于科学家的探索精神;而巴斯德通过“鹅颈瓶实验”推翻“自然发生说”的过程,更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实验的严谨性。付老师通过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图片,引导学生观察细菌的三种形态——球形、杆形、螺旋形。
模型建构明结构,辩证思维育素养
在细菌结构的教学中,付老师采用“观察模型—对比真菌细胞结构的异同—归纳特征”的三步法:学生先观察细菌结构模型,认识细胞壁、细胞膜等结构;再通过小组讨论,对比细菌与真菌细胞的异同,突出“无成形细胞核”的核心特征;最后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结构特点,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。
科学精神厚底蕴,衔接拓展铺新径
“科学无国界,但科学家有祖国。”当屏幕上出现巴斯德的这句名言时,学生们结合巴氏消毒法的应用,热烈讨论“科学家的家国情怀”。付老师顺势拓展巴斯德研制狂犬病疫苗的故事,通过时间轴梳理其研究历程,既呼应了“细菌生殖方式”的知识点,又为下节课“病毒”的学习埋下伏笔。“原来微生物学的发展背后有这么多感人故事!”课后,学生们纷纷表示,这节课不仅学到了知识,更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力量。
教研共研促成长,双新理念落课堂
公开课结束后,教研组围绕“核心素养导向的概念教学”“科学史资源的深度挖掘”等议题展开研讨。老师们认为,本节课通过“生活情境—科学探究—概念建构—价值升华”的设计,将新课标倡导的“做中学”“用中学”理念贯穿始终,尤其在科学史与德育元素的融合上独具匠心。双新背景下,教师既要深耕教材,提炼学科本质;更要创新教法,让课堂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沃土。
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,更搭建了教师共研共学的平台。随着“双新”改革的深入,我校将继续以课堂为主阵地,在探索中优化教学策略,让核心素养在每一堂课中落地生根。
撰稿:付荣英
照片:金建平
审稿:宋羽薇
上海市奉贤区泰日学校 版权所有
地址: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泰日社区泰青路142号 电话:021-57581476 邮编:201405
技术支持:奉贤教育信息中心